(道橋分公司 唐威)
家,對絕大多數(shù)人而言,是最富有煙火味和溫情的港灣。無論你在哪,處境何樣,節(jié)日的團聚時刻,最掛念、最急切回到的依然是溫暖的家。我的家,在桂北縣城的小山村,三面環(huán)山,全村一百多人,根據(jù)族譜記載,一百多年前,先輩從隔壁鄉(xiāng)為謀生而遷到如今的位置。據(jù)祖父講,村里歷來沒出什么能人,清朝那會兒出過一個秀才,解放后,群眾生活、教育水平提升,村里才出了大學教授。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十幾年后,村里人才外出搞副業(yè)(打工)。一百多年來,村中的房子從茅草房、瓦房,到現(xiàn)在逐漸增多的內部裝修稍精致的紅磚房;從蜿蜒羊腸小道,到90年代修了過車的水泥路,再到村里連接縣城的路也打了混凝土?;丶业穆烦虝r間縮短了,可回家的次數(shù)卻掐指可數(shù),家的味道,比以往朝夕相處時更加濃烈。
家的味道,是母親操持廚房時的煙火味。打小,父親是極少下廚的,打柴燒火,豬吃的、人吃的,都是母親拾掇。對待剛捉回來沒多久的豬崽,母親四五點就起了床,生火熬摻雜些許紅薯的碎米粥,按照“以豬為先”的原則,之后才準備一家三口的早飯。90年代,家里條件算不上小康,米飯是不愁吃,可下飯的菜,多以辣椒、豬油渣、時令蔬菜、酸芥菜為主,一年吃肉的餐數(shù)掰手指頭都數(shù)得過來。春天,家里會買上十幾只小鴨子養(yǎng)來賣錢補貼家用,鴨子長大后,家里總會留下三兩只在“雙搶”農(nóng)忙時殺來做醋血鴨,給辛勤的家人解饞、添力。
家的味道,是山林四季尋覓出的野菜味。桂北的山林中,風雨、氣溫的組合,總能孕育出許多自然可口的美味,后山上、村兩盤的野韭菜、樅樹菌(又名銅鑼菌)、春筍等、雷公菌等,自然美食,已經(jīng)與村里人相互相約了一百多年。我父親較擅長去山上尋找美味,哪棵樹下長菌子、哪片山林筍子多、哪條溝壑韭菜香,他都有周密準確的“尋寶圖”,每當時令一到,上山的父親很少空手而歸。撿韭菜、剝春筍、洗菌子,忍痛再切上一條新鮮五花肉,母親無論是煮湯,還是清炒,擺上桌,都是一掃而光的佳肴。
家的味道,是團圓相聚時的滿滿愛意濃。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道路的完善,伴之而來的,是留在村里的人越來越少,裊裊升起的炊煙也只有孤單幾處,荒棄的莊稼地越來越多,通往山上的路被自然復綠,山林變得愈發(fā)濃密。團圓,近十年來,愈發(fā)成了奢侈之物。二十年前,祖父生日,正月里頭幾天的日子還是年,到訪的親朋里,有祖父的老相識,有祖父的親家爺、親家母,也有祖父外出、外嫁的兒女攜全家回村祝壽。道賀聲中,親朋好友相見,鞭炮聲聲響,好不熱鬧。那會兒,祖父過生日,絕大多數(shù)親朋都是走路來,總要住上一夜嘮家常,自家住不下,就去村里同族的家里開鋪住上一宿。生日午宴中,祖父的老相識,總有那么一兩個喝得東倒西歪,太過頭的,在冬日的寒風冰雨里,走路都摔跟斗。十余年前開始,祖父的生日宴,只有熱鬧的午宴,午宴散去,各回各家,沒了往年嘮家常的熱鬧。
家的味道,是母親在廚房拾掇時的煙火味,是山林花開結果的飄香味,更是家人團聚一堂的愛意濃。放慢腳步,多回家看看父母、親朋,村頭的那片田野,村后的那群山林,廚房的那些物件,哪一樣都有家的味道、幸福的味道。